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我院陈剑平教授团队揭示川藏铁路通麦古堆积体变形演化成因机制

发布日期:2021-10-08 作者: 编辑:建工学院网站管理员 点击:

20211月,港奥宝典免费材料查询陈剑平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Geomorphology》上发表题目为“Integrating an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techniqu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Tongmai old deposit along the Sichuan-Tibet Railway”的论文,阐述了新建川藏铁路通麦古堆积体成因和变形演化序列的研究成果,对川藏铁路选线和地质灾害链的认识及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在规划建设的川藏铁路,对国家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深远的战略意义。然而,地形高差大、地质构造活跃、河流快速切割使得沿线大规模乃至超大型的早期重力型堆积残体发育,这些沿线堆积体的具体成因和变形特征尚不清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对通麦镇沿线数公里的地质环境及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通麦河道两岸河流阶地存在明显不对称和缺失现象,结合测年数据和Lidar技术,提出通麦镇对岸存在一个早期冰碛物堆积体的认识。根据TCP-InSAR技术对堆积体所在岸坡的变形分析,发现其主体存在着蠕滑现象,研究时间段内堆积体存在较大沉降速率。利用课题组研发的SFLOW软件对不同滑动深度条件下的堆积体失稳进行数值模拟,以估计其危害范围及对川藏铁路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滑动深度在不超过100 m条件下,滑坡对通麦车站没有直接影响,说明选线是合理的。

研究进一步发现通麦堆积体可能形成的地质灾害链是藏东南一种典型的物质运移机制,深刻影响着河流和地貌景观的演化。上新世以来冰川活动是藏东南堆积体形成的一个主要成因,广泛分布川藏铁路沿线的高陡边坡之上,它们的存在影响着区域地貌演化和物质运移,更影响着邻近的工程建设的安全运营。利用InSAR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联合,可为此类堆积体变形问题提供良好的预测。

通麦堆积体演化序列图

该成果受川藏铁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项目(41941017)资助,由港奥宝典免费材料查询陈剑平教授主持完成,张文教授、徐佩华教授、宋盛渊副教授,曹琛副教授、以及研究生李志海、李玉超等参与本项工作,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周福军博士对本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论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eomorph.2020.10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