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提升同学们在疫情期间的知识眼界和文化素养,建设工程学院面向全院师生推出“众志成城,疫路同行” 人文关怀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学院邀请院内外专家学者为同学们讲授学科专业知识,科普文化常识。系列讲座第二十三期讲座于4月14日晚19:00在线举办。应学院邀请,岩土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于子望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助力“双碳目标”——将CO2封存到地下》主题讲座。讲座由学院研究生综合办公室汤海燕老师主持。
于子望老师首先介绍了我国的双碳目标: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CO2排放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随后于老师讲授了CO2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即各类碳捕捉、利用和储存技术。 “化学吸附、膜分离、化工生产、驱油驱气、食品添加、深海存储、地质存储”等技术可以捕捉CO2并将其重新使用到工业生产中,将多余的CO2存储到深海和地下以此来降低碳排放,是目前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方法。其中的CO2地质封存便是是实现碳中和的保底技术,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天然比拟三大手段安全高效地封存CO2。
于老师在讲解CO2地质封存技术时,不仅阐述了储存机理,也揭露了其潜在的环境灾害风险,介绍了CO2地质封存技术的科研新进展,比如《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发现玄武岩中的CO2原位矿化可在不到两年内完成。最后,于子望老师从全人类面临的温室效应环境危机谈到当下的疫情阶段,建议同学们在这个的特殊时期要懂得感恩,“有学上、有书读、有知识”,愿大家能够做“有理想、有成长、有未来”的建工学子。
报告会结尾,汤海燕老师总结道:于老师的讲座是一场科研与人文的双重盛宴,不仅科普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和意义,也使同学们了解到二氧化碳可以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气候问题事关人类的共同命运,也引发同学们去敏锐捕捉学科新进展和激发科研新思路。建工学子也应学以致用,准确把握新时代要求,将本学科的优势贡献到人类社会的伟大目标共识中,为中国彰显大国担当贡献力量。